图片来源于李若冰《致敬·老兵》

  2025年4月25日,是抗战老兵高峰逝世3周年纪念日,恰逢其百年诞辰。这位拥有76年党龄的老党员,曾亲历烽火岁月,与爱人史贤德在战火中谱写的革命恋歌,至今仍令人动容。

  1944年2月,沁源围困战的战场上硝烟弥漫。洪赵支队三连在突围的战斗中痛失2名战士,转移至西阳城村后,指导员史贤德为筹备追悼会,找到时任村妇救会秘书的高峰帮忙制作花圈。这次相遇,让二人的生命轨迹就此交织。

  抗战胜利后,史贤德调任灵石城防司令,高峰决定随行,却因汾河被封锁受阻,二人无奈折返沁源。短暂回乡生活期间,这对恋人有了片刻安宁,家人给了他们许多温暖。

  归队的使命感召唤着史贤德,二人再度启程。抵达吕梁后,史贤德在吕梁九分区任教导大队大队长,高峰担任文书。不久,身体本就虚弱的高峰病倒,史贤德策马夜闯封锁区才将她送回老家。1948年1月,二人在晋南三分区短暂团聚3天后,史贤德便奔赴解放临汾的战役,这成了他们的诀别。

  临汾战役历经72天苦战,彼时的史贤德已改名为史峰夫,他刚结束战斗,便又投身“保卫晋中夏收”任务,实则是参与解放晋中的战役。晋中战役胜利后,在夏县工作并怀有身孕的高峰收到丈夫“等部队接家属去太原”的信。同年8月,她在运城医院独自生下女儿。

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,噩耗传来。太原战役中,史贤德调任22旅担任作战科科长仅十余天,在前往前沿阵地勘察地形时,遭暗堡内敌人用机关枪扫射,壮烈牺牲。当时正在夏县忙于征兵任务的高峰收到“阵亡通知书”后,强忍悲痛直至任务完成。

  征兵工作结束后,高峰提出要到太原前线去寻找丈夫的遗体,县领导担心她的安全,她却表示:“找回他,是我对孩子、对公婆的交代,更是我这辈子必须完成的事。”高峰将襁褓中的女儿托付给母亲,在49团战友帮助下,于太原市小窑头村找到了丈夫的遗体。因战事紧张,高峰临时安葬了丈夫,郑重托付村干部代为照看。

  高峰返回夏县后,迅速投身支前和夏收工作中。当她抽空看望女儿时,女儿已患上严重的消化不良,她既凑不出医药费,又不愿在革命紧要关头麻烦组织。困难的环境中,六个月大的女儿夭折了。接连失去亲人的巨大打击,没有摧毁高峰的意志。在解放军捷报频传中,她重燃斗志。后来,高峰亲自护送丈夫的遗体归乡,安葬于太岳烈士陵园,又把抚恤金全部交给公婆,转身继续投身革命事业。

  1952年,高峰来到阳泉矿务局工作;1958年,她参与筹建阳泉矿务局第一中学并担任首任党支部书记。1973年,高峰到洪城河小学任党支部书记后,带领学校连续5年获全局教学成绩第一。作为山西省第一届人大代表,她始终积极参与地方建设,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增进民生福祉贡献了毕生力量。

  岁月流转,高峰与史贤德在烽火中淬炼的爱情与信仰历久弥新。他们的故事时刻提醒我们,今日安宁,是无数先烈以热血与生命铸就。他们的名字,山河铭记;他们的精神,永续传承。(李瑞华?王馨昱)